Not an Author No.13

2021/11/07 17:03

2021年11月8日
祝你好。

遇到一本能够给予读者重创的书,无疑是读者的幸运,或者说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 这本介绍阿德勒思想的书给我的冲击,不亚于婴儿阅读启蒙书时那种塑骨。

今天就以老三样为主题,分享一些阿德勒给我的一些spark和shock,emphasis mine:

  1. 原因论与目的论
  2. 共同感和感恩
  3. 未来与未来

⚔️ 原因论与目的论

🪐

每件事的发生都对有关系的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与强调事件缘由和影响的佛洛依德心理学不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件事被赋予的意义就在于其目的因:一个人抱有怎样的目的,就决定了这件事的意义所在。他的这个目的因,引用自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原因分成四类。
1. 以雕刻为例,必须要先有青铜、大理石、黏土,才能做雕刻。这些东西就称作“质料因”(由什么做成);
2. 其次,即使眼前有一块大理石,若没有雕刻它的人、也就是雕刻家,雕刻这个动作就不会发生,这称作“动力因”(动力的源头);
3. 雕刻家在雕刻的时候,会先想象雕像的形状,要把它雕成什么东西,这时雕刻家脑中浮现的形象就是“形式因”(什么东西);
4.但光是这样还无法完成雕像,若雕刻家心中没有制作雕像的欲望,雕像就不会存在。他一定有某种目的,比如说他雕刻是为了自己欣赏,或为了拿去卖。这就是“目的因”,也可以把它直接替换成“善”。

从经验中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就是赋予意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目的是如何,意义就该是如何,目的会给事件定性。

阿德勒举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

一个人因为他人不随他心愿,所以生气了。

那么他为什么生气呢?质料因和动力因是他本人,形式因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表达,问题就在这个生气的目的因上。如果你要是问他本人为什么生气,他要是回答“因为你不听我说的”,那你会不会内疚呢?那么少部分人是不是会因为这一点点道德绑架程度上的内疚而改变自己呢?诺,这就是他的目的,也就是他生气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生气的目的并不是真正驱使人做某件事的力量,而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照自己意思行动,所创造出来的情绪而已。所以生气这个事件是带着社会因素的。

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一书对一些社会生活中某些场景下给出的原因理由进行了解析。具体的原因一共分成四种:惯例、故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除了技术性说明和准则以外,惯例与故事都有其之所以成为理由的理由,也就是抛出这些理由的目的因。使用这些原因的人或许想要抢先为事件附以某种意义。

最近有人拿怪话刺激我,说我不会做某件事就不去做了,我觉得他在说我无能啦;无论他到底是不是开玩笑,我在他心里就是无能这个印象。无能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差的评价,所以我不开心。直到我用阿德勒的目的因视角解读自己为什么有“不会做某事就不去做”的行为,才从情绪中走出来。我不去做事,完全就是因为我不想做,而且我有不做的资本,“不会做”只是一个直接原因而已。虽然是有些狂气,但是确实自由地快乐着。


📈 共同体与感恩

🪐

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共同体感觉”概念。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只要是和他人在一起,必然会形成关系。他提出的这个概念就是要倡导,他人非敌人而存在,这样的理念。

阿德勒在与他人关系这方面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存在主义特色。他强调社会关系的存在、强调他人对自己会有影响,同时也强调自身的自由独立以及他者的自由独立。我们在社会中共生存在,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依赖他人,什么也不做,更别谈完全割裂和他人的关系。

共生关系下,我们是共同成长的同伴。所以不要觉得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要觉得自己立于他人之上,轻蔑他人。

但以阿德勒这种视角看待身边的人,会发现畸形的态度是无处不在的。不把平等作为社交条例的人大有所在,甚至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阿德勒给出了这样一个构建平等关系建议:对他人表示感谢。他认为表示感谢是构建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表示感谢一方面能够给予他人的社会贡献感,一方面潜移默化地给自己塑造人人平等的理念,相当于是双赢。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父母去医院看病,让孩子在一旁等着自己;父母离开科室后,对一旁等待自己的孩子表达了感谢。在这个场景中,通过父母对孩子表达感谢,孩子获得了贡献感,同时也建立了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

既然又说起平等关系,又不得不说起 NAA 第一期提到的书:自我边界 。如果有人没有看过 NAA 第一期:这是一本以社交为主题的书,全篇以“社交问题都是边界问题”为中心,讲述边界问题的原理以及处理方式;所谓的边界问题可以用国家边界问题来形容。阿德勒的共同体中,边界问题一定是一个不可避开的问题。

以前我压根不懂感恩日记的意义,或者说我觉得感恩是一件非常鸡肋的事情。很多authority总会在描述自己的个人习惯时,说到会写感恩日记的事——看起来像宗教仪式在权威领域的一致性,我很不解,或许还会不屑,然后也不做。这回懂了感恩的意义,我算是醍醐灌顶了。


🎨 未来与未来

🪐

今天特地把【多点创造】的环节,放到最后来,是想着我前面写了一些阿德勒给我的重创,都觉得自己蔫了下去,所以我和文章都需要向上的立意,需要一个光明的结尾,别把低头当成走下坡。

给予重创,揪出错误,从来不是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的目的因。他的初衷,以及他贯彻的理念,就是让学习了解个体心理学的人不要纠结于过去的原因对自己的影响。

想要发挥超越人生苦难的力量,光是询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向过去追究原因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思考,接下来应该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再怎么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也要努力去做,什么都不做就等于肯定眼前发生的事件。

"人生并不是什么事都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超越现实”,抱着“乐观主义”的想法:

我们不应该还没有试着解决问题就放弃,或找了许多借口让我们不去面对问题。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的人生也并非总是快乐。虽然我认为人生不至于完全是苦的,但随着年岁增长,身体会衰败、会生病。如果是一个人远离人烟独自居住的话,另当别论,只要跟人来往,就无法避免发生人际关系的纠纷。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享受活着这件事。阿德勒常用一句话形容:“在这个地球上放松休息。”“能够在这个地球上放松休息的人都十分确信,人生中不光只有舒适愉快的事情,连不愉快的事情都是属于自己的。”

去充满活力,去解决问题,去做出改变,去享受创造。


本期的关键词:
1. 原因论与目的论
2. 共同感和感恩
3. 未来与未来

我是ysw,Not an Author期待每一个反馈。
邮箱地址: yswis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