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an Author No.16

2021/11/28 09:04

2021年 11月 28日
祝你好。

本期是一个小专题,灵感来自博客:自思自立Self-ish:“但有时候忘记自我也是很好的”,这期博客提出了一个数字世界与自我真实现状的对峙。

本期三题:
1. 沉溺于电子;
2. 自我与自我;
3. 壮士要断腕


⚔️ 沉溺于电子

🪐

「数字仓鼠症」:我们怎么样在数字世界存储另一个自己?

“自思自立”提到了两个电子设备反自我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自己出门玩会摸手机拍照。这篇文章就对我们依赖数字仓储(e.g. 相片)的两个问题作了思考和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仓储?除了数字技术的功能性支持外,重要的就是数字仓储对记忆的保存使人获得一定的情绪代偿。

最近使用的app“today日记”,能够以情绪和标签进行小日常的记录。为什么能够作为情绪代偿呢?如果我想回忆起一些快乐的事情,或想回忆起自己打游戏的小日常记录,可以分类直达,这样能够单一地摄入想要的多巴胺。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问题:

过于执迷于“建档”容易导致从人本位到事本位的逻辑转向。

对数字记忆的执着可能会导致一些极端现象:“吃饭的最重要目的是拍照打卡、拍出精彩的vlog才是旅行的终极目标”。

flomo周刊:增加思考的摩擦力

而光滑则意味着迅速,熟悉;熟悉意味着忽略细节,而忽略细节则代表自己思维成为定势。一切都 smooth 之后,就不过脑子了。

屏幕不会越线,屏幕只会给你推荐你想看的信息茧房,屏幕很“好”。


🎨 自我与自我

🪐 面对屏幕你会忘记自我

  • 信息 “来得轻松”
  • 程序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 自我意识需要付出才能得到。

🪐 面对屏幕你也能创造自我

每个人的已读像一本会增厚的书,但从不从头到尾地翻,反而反反复复地像流星从不只在一个地方落下一次一样地给自己施“荧光闪烁”,然后像一个不按顺序点亮“love”的专辑歌曲列表,来来回回地和自己产生涟漪一般荡开的灵魂上的共鸣。

要成为自己,就必须打破自己。
——克尔凯郭尔

“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必须质疑一个人从出生起遇到的一切,还必须付出失去某些东西的代价,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痛苦之中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在破碎之中,人才能认识自己。” ——《直到孤独的尽头》


📈 壮士会断腕

🪐

数字极简主义:停用社交媒体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吗?

社会性动物以社交作为事物的牵引。电子领域的牵引大头自然就是社交软件。既然博客提到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地被危害影响呢?

首先是负面情绪的传染、信息焦虑、摄入疲惫,然后是虚无以及麻木、最终抽离于社会活动、拒绝被贴标签、被站队。

于是乎有不少博主,打着喂鸡汤的目的,会倡导数字极简主义(远离电子设备),提出“如果你想学习,请关闭朋友圈”这样草率的建议。

这篇文章跳脱出数字极简主义这一做法缘由,提出了受者主动意识的思考:

数字极简的重点并不在技术本身,即并不在于戒断了哪些媒介技术,更在于我们在其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以及更想要什么。数字极简的意义不在于极简了什么,而是拿回了什么。

就我看来,社交媒体的使用,不能由他人来给出结论和方法,让自己一棒子打死做判断。我们必须自己来想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为自己量身定做解决方案。上文的博主应该说“如果你在意朋友圈的表现结果,并承认你试图扭曲然后表现自己,请关闭朋友圈。”,而不是“关闭朋友圈。”

打个小比方,社交媒体就像安眠药,你究竟是因为失眠了才吃药,还是因为对安眠药有瘾。

更精确来说,社交媒体还分(至少)三种语场: 熟人、陌生社交、信息流平台。你得到的和输出的绝不会在这三种语场上都有同样的特征。

一切,就交给你自己来想吧。


希望你觉得好玩,下周见☆~(ゝ。∂)
我是ysw,Not an Author期待每一个反馈。
来随便聊聊吧: yswis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