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an Author No.19

2021/12/26 08:42

2021年 12月 26日
祝你好。

抱着断更躺平的心态,我度过了缓慢思考的两个星期:

  • 写了两封信。一封诉说混沌与重新整顿的生活,一封怀念过去的幼稚;
  • 缓慢地给毕业论文整理语言;
  • 一边喝咖啡一边听音乐,读书。在新买的厚本子里摆弄贫瘠的灵感;
  • 整理归档照片。

当我又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时,这一年又即将结束了。和社交软件隔绝的日子里,邮箱也堆积了不少准备好年度总结的newsletter。这一期Not an Author也准备了感性的内容,如果能够调动你感性的神经,那或许你能写出更感性的年度总结来(just kidding)。

本期三题:
1. 思考希腊哲学问题的我们会梦见哭声吗
2. 一首感性的诗歌
3. 要我们去拯救别人吗


⚔️ 思考希腊哲学问题的我们会梦见哭声吗

思考研究哲学会在生理上减少神经递质5-HT的分泌

在第三期naa的意志坚定板块,我提到 因为情绪的沉浸对某些人来说是思绪情绪反刍,这除了令我们充满羞耻感以外,一点用都没有。 时,就说到了情绪的沉浸会带来反刍,而复盘日记能够逃出反刍思维的第一人称视角,写下来的东西才能让自己从客观的角度来评判。

日常生活除外,思考研究哲学也有可能导致反刍思维。这篇回答呈现了思考哲学后的一系列过程:思考哲学会对事物进行了聚合归因的加工方式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局部增大了大脑的熵值,减少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转化,致使神经递质5-HT的分泌减少。而这个5-HT的缺乏和抑郁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抛开生物学角度,继续谈知识的聚合归因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包含了回溯行为。回溯行为有三大典型思维:反刍思维、强迫性思维,以及完美主义思维。这些都是有毒的思想,如果不稍加注意,则后患无穷。

既然又谈到“复盘日记”,我想要分享一个最近对日记的新的体会。我发现思考再多,能够表达出来的却不足50%。无法进行表达,有的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也有的是因为思考的太过偏激,偏离了客观的评判标准。一支笔,你可以说它是粉饰太平的喉舌,你也可以说它是刚正不阿的判官笔。他不会任由你过于掩盖本心,也不会就着你自暴自弃。我曾经在第八期naa时,谈到了写作能够治愈自己的情绪。但它远远不仅如此,还能避免你对自己太过苛刻。偏激的内心容易让自己放弃自己。写作,是客观的面对,是安抚。


🎨 一首感性的诗歌

抽掉一块床板
应该有一本日记隐藏其中
既拒绝人的视线
又期待被触碰的文字
悄悄地在纸上褪色
它所表达的虽几乎丧失了意义
但它的含义才勉强保留着生命欢愉的余韵
—— 谷川俊太郎


📈 要我们去拯救别人吗

情绪敏感性

当我们开始刷一些社交软件的时候,总能看到负面情绪富豪在“公共场合”对一些事情大骂特骂。你刷到的那一霎那,是被这些富豪送“温暖”,还是打算保持社交距离、敬而远之呢? 前者的状态是一种共情,后者可能更倾向于情绪敏感者对干扰性情绪的防备。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情绪敏感会在对外社交上有小心翼翼和惊恐害怕的状态,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安抚他人的情绪。
情绪敏感者从小无法正常区分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他们的家庭又可能出现”过度卷入“的问题。这种现象指的是”家庭成员间边界模糊的现象——成员之间过渡关注或投入彼此的情绪和生活,从而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没有学会亲密关系中依旧会存在距离与尊重,不懂得身边的家人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

他们总是会认为别人的情绪和自己一定有关,认为自己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认为自己有责任平稳他人的情绪。

在第一期,我曾经提到过《自我边界》这一本书。既然讲到了边界问题,这本书也免不了要拿出来重新讨论。共情问题中区分他人边界的落脚点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你要怎么才能证明你对他人情绪的共鸣,是区分边界后成熟的结果?

一个关键的做法,就是知道自己的情绪是在什么环境下受影响的。究竟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还是在害怕被对方的情绪伤害。如果你在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就是共情;如果你用别人的情绪来压迫自己帮助别人,那并不是出于共情,你只是害怕了。


未来的 naa 会在美丽的假日里进行转型升级,说不定就在下周悄悄带来惊喜。
希望你觉得好玩,下周见☆~(ゝ。∂)
我是ysw,Not an Author期待每一个反馈。
来随便聊聊吧: yswis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