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an Author No.7

2021/09/26 06:38

2021年9月26日
祝你好。
本文读完,最少,七七四十九,秒。

➡️

Had somewhere to get to and sailed calmly on.
却有路要赶,仍安详地向前航行。
奥登《美术馆》,余光中译

➡️

本期的关键词:
1. 被工具下蛊
2. 演戏2
3. 提个建议


⚔️ 意志坚定-来自“服务”本身的迷惑性

最近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信息处理流程,又体验了几个信息处理软件,结果是对一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重器轻用”。

在谈信息处理流程时,谈到的其实是信息渠道与输入之间的具体衔接。先不说大家会首先想到的碎片化阅读这个命题,很多时间管理文章有一种时间管理理念——精力管理。(在这里放一本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简单地来说就是,精力具体分为四种能量: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四种精力之间没有互相制约的规律,所以分类交叉、充分消耗精力,能够最大化时间的管理。打个比方就是,一边跑步一边思考,会使后续的活动“体能”“思维”精力不足。如果在跑步时全情投入,在思考时沉浸于思考,就能有节奏地消耗和更新精力。

如果信息源过于琐碎时,选择输入内容,必先调动情感,而处理输入内容时,使用的是思维。按照上面精力消耗的原则进行时间管理分配的话,必然是一部分时间集中选择信息源输入,另一部分时间集中处理。这就导向了“碎片化阅读”(但这个是不是读者您所想的那个意思,我就不知道了)。

琐碎信息源输入所导向的“碎片化阅读”就如同上面所说,拥有分时段进行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流程;其另一方面,具有多工具接力处理流程的特点。如果要打个比方,就是一个模具要基本成型出厂,必须按照流水线走,经过几个不同的车床处理。

所以接下来就是谈论车床问题,流程所用的工具,也就是本版块的重点“服务”本身。这两年知识管理型工具仿佛雨后春笋,而迷上知识管理的“玩家”也是数不胜数。学习如何使用工具或许很困难,但是被工具提供的服务套进去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

要被套进去,多简单啊。一种情况就是本身产品的费用高,能用的功能就不想找适合自己用的(而在这条路上多花几笔费用)。另一种情况就是自作主张的情怀感。

情怀感这种东西,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无法避免。在生活中建立仪式感,建立长期使用某事物的情怀感,可以说是降低被“水流”裹挟而走的影响的一个有效手段。很多人无法避免地走向一种认同——如果不长期使用某工具,生活会走向不可控。(我没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这个想法有大部分情况下并非是错误的。但要拿这个(不使用多种软件整合流程)当理由作为“专情”的标志,就稍微有些过头了。如果专一地使用一个软件进行多种操作,就完全倒置了软件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在看见「碎片化阅读」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很繁忙的人,忙到没有时间看书,这种错误的代入感同样适用于任务管理,我们努力学习一大堆复杂的任务管理工具及精巧的设置,结果发现对自己而言,这些都是「屠龙术」,效率的核心在于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

我所想表达的是,正视你的处理需求,用软件适配习惯,而不是让习惯适配软件。

最近在阅读少数派一篇文章时,作者@玉树芝兰表述了这样的观点:要“重器轻用”,为了20%的优势接受40%的缺点?不必专注用一个软件,可以用另一个软件来弥补这个软件的错误。不要关注缺陷,而是关注吸引自己的那一面。

对着斑斓的产品市场,用户不能被“摄了心魂”,正视自己的需求,对最舒服的处理方式说一声“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


🎨 多点创造-《演员的自我修养》2

我休闲的时候,喜欢看一些以娱乐圈为背景的小说,而主角往往是演员。看着主角参透剧本,以及导演的评价,我好像也能和看佛经一样参透一些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是当时看《悉达多》的时候,我试图跟上主角悉达多的思考,被他领着解读思考的进化。这个时候谈起《福尔摩斯探案》好像也不是不可以?福尔摩斯的本格推理就是运用了大家所熟知的“演绎法”;而一个演员为了丰富剧本的真实感,就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运用演绎法,去推理一个真实的人,如何在已知的剧本中行动。

这就是“想象力”。

这个想象力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想象力,有所不同。我们要是说起想象力,肯定会假设它是生活中不存在的。但演戏中的“想象力”,它的基础就是“相信角色的真实感”。

如果不能相信演戏时的行为,以及相信这个角色本身存在的真实性,就会“露出马脚”。


📈 少些错误 - 提一个建议

我是一个说话很偏激的人,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感受到我的话或许在别人听来有别的含义,但我大多数时候,预设情况思考地多了,就会对普通情况下意识地选择比较特殊的句式进行建议。

最经常被我使用的就是反问句。

“那你为什么不……呢?”

最近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对一个人的状态做了三种基本划分:“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以及“成人状态”。其中“父母状态”有一种表现形式——“挑剔型父母状态”。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会“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我有时候和他人社交互动时,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一读完,我说的每句话都谨慎了不少。

于情于理,都不该这样。

于是我问了一个朋友——这位朋友修心理学——“我该怎么提出建议呢”

那位朋友说“那……怎么样呢?”

“哇,这样不错!”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了。


本期的关键词:
1. 下蛊
2. 演戏2
3. 提一个建议

我是ysw,Not an Author期待每一个反馈。
邮箱地址: yswisfree@gmail.com